国际贫困的前世今生

(pixabay/图)

作者:Julia Sun

消除贫困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经过不懈努力,全球减贫取得重大进展。然而贫困远未根除,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消除贫困遭遇重挫,2030年的减贫目标将很难实现。

全文共1607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消除贫困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也是联合国多个专业机构的重要使命之一。经过不懈努力,全球减贫取得重大进展,然而贫困远未根除,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消除贫困遭遇重挫。在2030 年底前将全球极端贫困率降至3%以下的目标将很难实现。本文将回顾国际贫困线的形成,全球减贫取得的进展,并探讨新冠疫情对全球减贫的重大影响。

国际贫困线衡量最低生活水平并几经修订

全球首条国家贫困线出现在印度。1962年,印度以人们需要的最低食物量为基础,制定出20卢比(约0.98美元)的绝对贫困线,当时印度约半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世界银行定期制定的国际贫困线是衡量全球贫困程度的权威标准。世界银行的计算方法衡量满足人们最低营养、衣着和住房需求所需的资源(即家庭人均每日总收入或总支出),收入低于国际贫困线的人被视为贫困人口。该方法以15个最贫困国家的国家贫困线为基础,计算国际贫困线的货币值,并以购买力平价(PPP)为汇率换算成其他货币。1990年,世界银行首次在《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国际贫困线为1.01美元(1985年PPP),即每天生活不足1.01美元的人被认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01年、2009年和2015年,世界银行分别将国际贫困线提升至每天1.08美元(1993年PPP)、每天1.25美元(2005年PPP)和每天1.90美元(2011年PPP)。每天1.90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沿用至今。

全球减贫取得重大进展但挑战犹存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中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1990年,全球贫困人口为19亿人,贫困率为36%。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为7.02亿人,贫困率为10%。全球贫困率在25年内下降了26%,提前五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核心指标。

但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消除全球一切形式贫困的目标仍存在挑战。2015年以来全球贫困率下降速度趋缓,1990年至2015年,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2015年至2017年放缓至0.5个百分点。

图:《贫困与共同繁荣报告:财富的逆转》(世界银行,2020年)

极端贫困人口高度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10年至2015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球贫困人口的56%,南亚地区生活着全球29%的贫困人口,另外1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全球其他区域。

图:《世界贫困图和各国人口分布》(世界银行,2015年)

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消除贫困遭遇重挫

新冠疫情终止了过去20年全球贫困连续降低的趋势。疫情造成全球卫生危机并严重冲击经济,导致全球贫困率出现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回升,倒退至2017年的水平。截止目前,全球已有一百多万人死于新冠疫情,感染人数高达三千七百多万人。2020年全球GDP预计收缩5.2%,是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2020年全球新增极端贫困人口约1亿人,将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总数推高到7.03至7.29亿,全球贫困率预计上升1.5个百分点。

新冠疫情对全球贫困人口造成最大影响并导致更多人陷入贫困。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贫困人口生活和工作的环境缺乏卫生和社会保障,成为新冠疫情感染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人群。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低,资产少,技能低且工作缺乏保障,其工作和收入受疫情影响也最为严重。2020年新增贫困人口约1亿人,主要集中在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不同于传统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因疫情致贫的人口多生活在城市,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和商业领域的非正式工作。

新冠疫情对减贫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据世界银行预测,由于疫情的拖累,到2021年全球贫困率将上升1.9个百分点,多达1.5亿人口陷入极端贫困,而且这种影响将持续到2030年。疫情爆发以前,全球贫困率降低已呈减缓趋势,并对如期实现2030年减贫目标造成冲击。新冠疫情对减贫的长期影响,更将导致2030年减贫目标难以实现。

除新冠疫情外,气候变化和冲突也对全球减贫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发展观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发表评论